前言。犹豫了很久,不知道该给这个主题起什么名字。思来想去,之所以会写下这些文字,大概是真的走心了吧。不是观众挑作品,而是作品挑观众。适合的作品,遇到合适的人,给人以震撼、思考、温暖、惆怅。用心感受作品,故名之「番心」。

考完apush之后出现了繁忙间的真空期。好吧,我承认,该复习期末考试了。不过我还是在这段难得相对空闲的时间内认真学习,开拓自己的眼界,充实自己的修养,补完了人渣的本愿。

对于这部作品其实早就有过了解。两年前,初三。在那个年纪,光是标题中的「人渣」便足以引导心智尚未成熟的我去观看这部作品。也可能正是因为当时的理解力不够,随着各种事情的堆积,在看了五集之后便弃了,直至今日。

听到过很多人对这部作品的评价:「里番」,「肉番」。实则不然。监督对于尺度完美的把控让其画面真正达到了《屈原列传》中所说的「好色而不淫」。全程没有露点,没有对性器官的直接描写,对性爱的描绘恰到好处、适可而止,画面精致,放到数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业界顶流。(说起来这样的全年龄把控不由得让人想起《剃须》与《棍勇》呢)

作品的人物相比其他胃痛大作比如《来自风平浪静的明天》,不可谓多,但也不能说少。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尺度之大,世界观之真实却不由得让人感叹。同时,人物行为背后折射出的原因,也更加引人思考,值得玩味。

女主安楽岡花火与男主粟屋麦的交往不是真的,但是又好像让假的变成真的了。「除了心,什么都是你的」。上一部谈爱和性欲分离的作品,我记得是《骚乙》,但不同于《骚乙》的懵懂,在《渣愿》中,对于花火与粟之间欲望与爱的分割,边界从清晰到模糊,再从模糊到清晰。从完全地当作替身,互相泄欲,到产生感情,再到伤害与被伤害,到最终感谢相遇,各奔东西。花火与粟地故事不能说是一个悲剧,但也远远谈不上是喜剧,这更像是是一个成长的故事。

再来谈谈整部作品中唯一的以为真正的「人渣」皆川茜吧。她所作的事情合理吗?很显然,从普世的价值观去看,这是扭曲的,是错误的,是崩坏的人生。究其产生的原因,不由得想起作品中反复提到的「我只会这样做啊」。这是对自我价值认知的丧失,丧失了临场感,对自己的行为无法代入体验,就像是旁观者坐在一旁冷静地看待别人的但也正是自己的所作所为。更多的时候,这是源于关注与爱的丧失。所以皆川茜她从本质上也是不幸的。持续的丧失关注,持续的自我堕落,让皆川茜成为了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形态——用男人来体现自身的价值。而也正是钟井鸣海的出现,「什么都不用改」「我只希望我喜欢的人健康地活着」,有了对皆川茜这个「人」的关注以后,将她从人生的观众席中拉回,让她再一次自己感受到她的人生,让她说出了「自我临场感,原来我也有不是吗」。

其实这样的一种从「缺爱」到「关注」到「治愈」的叙述,真的会让人产生联想。因为我自己也是因为遇到了关注我的人,而开始思考自己的状态,思考自己的世界观,她所给我灌输的不管现在来看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东西,将我完全带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当中,一个过去完全无法想象的世界当中。所以每每看到作品中这样的描写,会感到后怕,会思考:「如果我一直陷在过去那个深渊中会怎么样呢」「如果没有被救赎又会怎么样呢」。不过人生没有如果,感谢相遇,祈祷美好的未来。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单身万岁!」

插曲#1

看到“我只希望喜欢的人可以健康地活着”这一幕:本应该是很值得思考的一帧,不过我也的确思考了。在满屏弹幕飘过的时候脑子里就一个问题 “我只希望我喜欢的人可以健康de活着”这个到底de到底是“的”还是“地”。我甚至开始思考这个“健康的”是不是在表状态,所以才是“的”(文言文做多了开始胡言乱语)。所以到底是我是文盲,还是冲国人人均文盲(雾),我不由得担心起期末考试我满卷错别字了

插曲#2

看完《渣愿》脑中混乱。“看到伪娘我波澜不惊,甚至感觉可以接受”

以及一篇很有意思的评论:选自 知乎@和泉紗霧

前段时间看完了クズの本懐,剧中人物通过不同人的视角反映了同一个主题。当然首当其冲的就是我们的主角安楽岡花火,喜欢鐘井鳴海,鐘井鳴海却喜欢皆川茜,粟屋麦喜欢皆川茜,于是安楽岡花火就和麦凑合在一起的贵圈真乱的故事。不过,这纷繁复杂的恋爱关系并不是该作的主角。
让我们看看,主角到底是为什么喜欢上鐘井鳴海的。剧中花大篇幅描述了花火是如何坚强、不流眼泪,而在鐘井鳴海来到秋千旁接花火回家时,花火泣不成声。而这个情节也成为了花火爱情的萌芽。而之后的剧情,花火曾反复内心独白,不想要独自一个人,无论谁都好,只要能给自己关怀、给自己重视,她就愿意和对方在一起。也因此“利用”了絵鳩早苗来填补自己精神的被需要感。花火,是一个幼年成长时期所得到的关怀缺失,所导致的将自己的价值感建立在别人身上的典型案例。而别人所给予的重视和关注,不过,本作杰出之处在于,主角花火最后升华了,最终摆脱了这一“缺爱”的应激反应式思维模式。同时升华的还有大绿茶婊茜老师,只不过她是被鸣海这个外力救赎了,不属于自我救赎。这个人物比较特殊,后面讲。

有趣的是,这部片子的杰出之处在于真实,其真实体现在好几个方面:第一点,真实在其剧中人物心理是真实存在的思维模式,而不是基于作者狭隘世界观的虚构;第二点,其剧中人物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三观和心理模式,不像某些作品剧中人物所有人遵循同样的脑回路;第三点,剧中人物每个人的发展路径和结局都各自不同,不像某些作品动辄全家大团圆。我之所以特意拿出这三点说,是因为我认为这三点特别难得,需要作者对生活和世界有深刻的观察和认识,才能写出的内容。去网上看看该作的人物解析,我觉得很多人没有说到点子上。今天我就尝试着讲解一下剧中人物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二个角色,麦。麦的心理,同样通过台词表达得很明显,那就是,反复出现的“俺の思春期、何とかしてくれ”这句话。麦作为一个发情期的男孩子,需要的只是找一个人满足自己的需求。不过这是一个多少有脑子的角色,而且有趣的是他并没有把和最可的车开到最后,其原因是另一种心理,不过这不是今天的重点,按下不表。

第三个角色,我想把早苗和最可放一块说,因为这俩人是一样的,她们有着比较正常的恋爱观,各自因为一个正常的理由喜欢上一个人,全心全意地不断追求,最终失败的悲惨故事。我觉得放眼全剧,这两个人的思维是最健全的,最无从批判的角色。她们倒霉就倒霉在摊上了一个不妙的设定……

最后一个角色比较浓墨重彩,茜老师。茜老师情感模式的起因,可以认为和主角一致。这也是剧中茜从一开始就曾反复多次提起,“因为主角是隐藏的我的同类啊”这句台词的原因。首先在这里佩服一下作者,然后继续讲解,可以认为茜老师的形态就是主角在没有自我救赎状态下继续发展的最终状态,但茜老师一路极端发展成了一种虚假的自我临场感缺失。首先所谓自我临场感缺失,就是自己做的事情和自己相关的意识的缺失,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先天性心理疾病,不可治愈。在日本,政府会教育年轻的爸爸妈妈及早发现孩子的相关心理疾病特征,从而得到及时的关怀。而对于自我临场感缺失的人,也有举办特殊的不需要这种临场感就可以完成的工作的招聘会,不得不说社会照顾十分全面。然而茜老师无疑是一种假性的临场感缺失,其作用在于给自己造一个保护壳,让自己缩进去不受伤害。这也是后来看似痴呆的鸣海说了一句决定性台词:“说不定,她其实一直没长大。”的原因。这种自己给自己造壳的人,中国人出现得很多,而我和我女朋友的故事,也和鸣海和茜如出一辙。不过区别大概就在于我凭借着我还算丰富的心理学知识直接把她的壳定点爆破掉了。而被爆破掉的一方,失去了壳的保护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个人的保护。无条件爱上对方是理所当然。这种人,总需要点什么保护着的,童年缺爱是治不好的。这也是该剧聪明的地方,茜老师和鸣海的约会,让人看得想犯尴尬癌,然而后面就直接答应了求婚,这种激烈的反差将这个心理模式清晰明白地表现了出来。

在真正的需求被满足的刹那,一切评判标准都土崩瓦解。

继续说为什么茜老师的临场感缺失是假性的。实际上我们无从判断其是真性假性,直到最后大结局,她答应了鸣海的求婚,并且再次说出了一句决定性台词:“自我临场感,原来我也有不是吗。”从这个情节、这句台词出现的刹那,这整个人物就仿佛一个谜题被彻底解开,我们终于明白了茜老师的心理是怎么一回事。而那个极具象征性的画面,那个正准备进入相框却被鸣海从后面抱住的茜老师,让我对作者的佩服升华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程度。这里有两层隐晦的象征性意义存在,一是“准备进入相框”,一是“尚未进入就被从外面抱住”两点。我们回忆过去的片段,可以发现茜老师本体是从未进入任何相框的,她是游离于世界之外的。而这一刻,她准备亲自进入相框,去接纳鸣海;而鸣海却亲自来到了茜老师“真正”的内心世界所在。

作为同类,花火和茜两个角色,敲出了本作最强音。她们是真正的主角。这部作品为她们而生。

然而,接下来我就要话题一转了。虽然我大加赞扬了一番这部作品,但不难看出,主角花火和茜是典型的把自己的全部价值观寄托到外界身上的典型。而该作也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花火的“自我救赎”,一种是茜的“被全盘接受”两种自我疗愈之路。放到我自己身上,我属于自我救赎,我女朋友属于被我全盘接受,因此我觉得我也算是有点经验,今天想认真谈谈这个话题。

中国人的成长轨迹有一个特色,那就是从小就被高压教育,长期处于压力环境,动辄遭受校园暴力,不攀比就活不下去。同时呢,还普遍伴随有父爱缺失、母爱缺失、家长打骂、老师不管的恶劣环境,我们不求父母有多爱自己,只要父母精神正常就谢天谢地;我们不求老师主张正义,只要老师不落井下石就求神拜佛。科学试验发现,出生后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的小鼠大脑回路会迅速发育逼近成年水平,但成年后解决问题能力急剧下降,循规蹈矩,不敢冒险,可以理解成是出现了永久性的习得性无助。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情况,孩子从小就在看父母脸色求生的极端环境下成长起来,甚至根本无法形成自己的好恶观念,而是取而代之形成一种流动性的、随时根据外界反馈变化的性格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就根本不是什么“压抑自己向环境妥协”的问题,而是自己完全消失了。另一方面,如果从小就得到父母和社会无条件的爱,孩子虽然成熟相对较慢,却可以形成绝对的自信,形成更加重视自己、不依赖外界的价值观,更加自爱,同时可能也更加自我中心,给人巨婴的感觉。要解决这个问题到底应该依赖平衡的把握呢还是别的什么,我现在还没有想清楚。不过我想首先谈谈为什么クズの本懐这部作品的主角会是两个幼年缺爱的角色。

日本是一个极端重视集体主义的国家,拿中国要看父母脸色行事,日本就是看集体脸色行事了。而日本的校园欺凌也同样会选择独特的孩子作为对象,学校也会进行10层叠罗汉这种反人类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因此这种“合群”的理念就作为基本常识被刻入观念之中。中国和日本虽然具体成因和细节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孩子同样成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这一点。而不同的路径形成的心理模式,却是大致相同的。早熟、老实、无聊、缺乏创造力,就成了中日两国的共同特征。

接下来我就不得不开始切入正题。那就是,把自我价值感放到外物,和放到自己身上的问题。这个外物,包括其他人,也包括其他事物,比如兴趣爱好。有些人沉迷于兴趣爱好,其实依然是没有正视自己本身的价值。而把自我价值感放到外界,就带来了一个衍生问题——

唯结果论

是的,剧中角色并没有陷入唯结果论的陷阱。她们只是把自己的价值感寄托在他人的无条件认同上——一个人的全盘接受,带来的价值感要强过十万+的粉丝增长。然而,剧中人物是被眷顾的,里面将价值感寄托于外界的人,被人爱着;而没有被人爱着的人,却未曾面临童年缺爱的问题。而现实情况是,我们往往终其一生,也没有这么一个人来爱我们,或者值得我们去爱。

被爱的人是幸运的,而作为大多数的我们,就必须及早进行自我疗愈、自我满足,不然就会继而陷入一生的追逐之路。

心理学研究表明,顺应社会价值观,从而得到群体的认可是我们的天性。当我们(没人爱从而导致)价值感缺失的时候,我们总要有点寄托,而接下来的行为就进入了几个不同的分支。

一,是像茜老师被鸣海求婚之前一样,把自己的全部价值放到被被证明有价值的男人的认同上,借此间接证明自己的价值。有几句决定性台词同样说明了这一点,茜老师:“为什么?这难道不是一生的事业吗?不是我们活着的全部意义吗?”(再次佩服一次作者台词设计之恰到好处)这就是缺爱导致终生追逐的一个典型案例,幸运的是她最终得到了救赎。

二,是醉心于事业,将事业带来的成就指标和世间的认同作为自己价值的证明。一个好例子就是……知乎……追逐数字好看的号主们。将自己的价值对等于自己号的流量、赞数,是一个物化自己的过程,而物化自己则可以使用指标直接衡量自己所代表的价值。

但,这里有一个陷阱。知乎高太爷曾经说过这个问题。当他看着自己的号阅读量越来越大,他感到越来越难以满足,越来越将自己的粉丝、文章的评论者,看成指标、看成数字,而随着数字的增大,其增长越来越难以刺激其产生满足感。于是高太爷逐渐进入了累死累活想方设法增加指标的追逐旅程,直到自己有一天突然惊醒。

是的,我们需要的是持久的价值感。恋爱关系也同样如此,决定一段恋爱关系的长久,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其中一方始终保持神秘感,让另一方不断追逐。其二是两人共同成长,令彼此始终可以从这段关系中获益。毫无疑问,第一种方法很快就会枯竭,而第二种方法需要双方都有脑子。换言之,我们需要从这段关系本身的价值,去推论自己本身所拥有的价值。而对于无人可恋的我们大多数(虽然我并不属于……),我们同样需要一种持续性的被认同感。这就是造成我们不断追逐的元凶。

觉醒成为伪娘以来,我也无意进入了物化自己的陷阱。继轮带逛的余晖之后,现在在知乎伪娘爆个照比妹子还能吸赞吸粉,发个钓鱼题比发“辱华演讲”还能吸引眼球。在上面这种心理驱使之下,各位伪娘药娘就容易从干货党变成卖萌爆照党,在这个冷酷的世界中,从爆发性增长的粉丝数和评论中的prpr中获得一点些微的价值感。在这里,我想询问各位一个问题:

无论是用美图秀秀自拍的真妹子,还是黑丝短裙的爆照伪娘药娘们,各位发自拍的目的是出于自我欣赏、自我满足,还是通过发自拍后所吸引到的数字和prpr从而达到自我满足的呢?

这是一个先后顺序的问题。一个人由于足够自爱因此去爱他的伴侣,和一个人由于足够缺乏自我价值感,因此通过爱他的伴侣(甚至无条件的自我奉献、自我麻痹)去获得价值,是两个看似相似却完全相反的概念,是欣赏自己和物化自己的区别。

当然,还有三。三就不是变相的自我满足了,而开始进入自我麻痹的范畴,包括但不限于:沉迷ACG,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找真实感;犯中二病,通过妄想给自己赋予精神上的高额价值(当然我们不能批判这种青春期出现的自我满足途径);干脆自绝于社会,安慰自己“我才不稀罕社会的认同呢,哼!呜呜呜呜呜呜”;或者求助于毒品,干脆破坏掉大脑正常的机能。

OK,说了这么多,各位想必已经感到生无可恋了。筑波大学的教授说过,单身是最能缩短人类寿命的因素,会令人减寿十年,远远大于癌症、吸烟酗酒等不良健康习惯。各位想必更加生无可恋了:我单个身招谁惹谁了,又不是自愿的,现在连天都要灭我。

当然,方法还是有的,那就是把自己的自我价值感从外界转移到自己身上来,通过解构社会洗脑灌输给自己的价值感衡量要素和重新构建基于自我的要素,来完成自我疗愈的过程。这些内容就下次再补充吧,今天

最后修改:2021 年 07 月 05 日 04 : 08 PM
真的不买杯奶茶嘛....qwq